在“甘肅的西雙版納”——文縣,有一顆燦爛的明珠,鑲嵌在萬寶山中,給絢麗的隴南山區增添了奇異的光彩。這顆明珠就是遠近聞名的天池。
天池在文縣北部,距離縣城約一百公里,海拔二千四百米,有九灣一百零八曲,方圓二十公里,四周奇峰競秀,松柏崢嶸,中間一泓碧波,瀠紅漾綠。遠遠望去,煙波茫茫,水天一色。當游客乘坐木筏,逆湖而上,擦著伸入湖中的象嘴石,瀕臨飲馬他,繞到捉魚溝時,只見兩側懸崖立壁,遮天蔽日,一聲號子,山鳴谷應,婉轉回蕩,給人以置身仙魔之感。
關于天池奇景有著美麗的傳說。相傳在遠古的時候,天上的二郎神侵犯此地,本土的洋湯神奮起還擊。雙方酣戰三天三夜,殺得天昏地暗,二郎神仍不得取勝,遂揮劍劈嶺,削山填壑,聚水為湖,妄圖截斷下游水源,困死洋湯神的百姓。洋湯神大喝一聲,伸手向湖壩猛截一把,五個指頭捅開五個水口(現在叫作“五指洞”),挫敗了二郎神的毒計。又在大湖旁另掘一池飲馬,并令湖畔百鳥每天銜走湖中的落葉敗枝,以保湖面潔凈。這就是如今所說的天瓶人們為紀念洋湯神,給他鑄了銅像,還在天池旁修建了廟堂。
池中鯉魚很多。晚上,社員們到捉魚溝用火把一照,魚群即出水觀火,小伙子們執著木刀,手起刀落,魚翻白肚,一揮一條,如窩中取卵,似臺上變戲。寬闊的水面,還是極好的養鴨場。岸邊的野卉松花,又是蜜蜂的糧食,好客的天池人,就是用蜜塘水待客的。甘肅彩陶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,甘肅省位于黃河上游,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,并以歷史悠久、花紋絢麗、器形優美的彩陶而聞名世界。彩陶是古代帶有彩繪花紋的陶器。在陶坯表面用黑、紅色顏料畫上動植物形或幾何形花紋。燒成后,花紋即附著器表,不易脫落。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產生的實用而優美的工藝品。當時人們用它作盛水器、飲食器和烹飪器。因此在人民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,人們用極大的興趣去裝飾它、美化它。畫上美麗的彩色花紋,創造出杰出的彩陶藝術。
六、七千年以前,我國中原地區興起的以彩陶為特征的仰韶文化,在甘肅延續發展了很長時間,以后又繼續出現了許多含有彩陶的文化。從產生、興起到衰退,經歷了三千年之久的完整發展過程。
甘肅出土的仰韶文化中的廟底溝、石嶺下、馬家窯型的彩陶,都是在打磨光滑的細泥紅陶土上用黑白紅彩畫出圖案。甘肅彩陶的分布。廟底溝類型,甘肅東部分布較多,臨挑、臨夏也有少量的發現。石嶺下類型,在甘肅的渭、徑、洮河流域,有所發現。馬家窯類型,包括武威地區以東的甘肅境內有廣泛的分布。其它半山類型,分布于甘肅的定西、蘭州、臨夏、武威等地區。
甘肅廟底溝類型的彩陶(距今約五千八百八十多年),常以夸張變形的動物圖案為主題花紋,具有活潑流暢的藝術風格。石嶺下類型(距今約五千七百九十多年),是廟底溝和馬家窯類型之間的承上啟下的類型。馬家窯類型的彩陶(距今約五千年左右)制作工細,黑彩濃亮如漆,造型洗煉挺拔,花紋精美,多用柔美流利的弧線,給器物通體繪滿花紋。盆缽之類還有畫內彩的施彩方法,顯示了馬家窯類型的彩陶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。
甘肅彩陶以健康淳樸的風格,濃郁深重的生活氣息,情湛洗煉的處理手法,給人們以強烈的藝術魅力,是甘肅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。
消息